智能经济的基本内涵特性是什么呢?智能经济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技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智能感知的信息与数字化的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要形式,以智慧工厂、智慧旅游、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等为应用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变革的经济形态。简言之,智能经济就是在信息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智能经济的核心是什么
【特性】
一是智能。智能经济催生许多具有人工智能的装备和产品,这些装备和产品均拥有一定的“智慧”,具有感知、自适应和决策能力,能够感知外部世界、自动获取外部信息,可用于代替人类体力和某些脑力劳动,并能自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高效决策判断。其中,自适应是智能经济的最高级表现。自适应体现在智能经济发展成熟阶段,随着智能感知的信息不断增加和更新,能够自主地适应变化,智能地完成相对应的处理。
二是广泛。在智能经济模式下,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集体化、个性化的经济产出,在生产、生活、服务等经济社会中,凡是应用到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领域都会成为智能经济的组成部分。
三是融合。智能经济是智能技术与各种要素的融合,通过融合将技术实体化、泛在化,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兼容发展,促进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多个领域的跨界创新。相比以往的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具有更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通过“智能+”的方式,跨界、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四是渐进。智能经济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进阶形态,并未呈现出其最终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的进步是创新的先导力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智能经济将不断演进、不断提升。
【重要意义】
一是智能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随着中国适龄工作人口增长迅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面临产能过剩,传统的经济引擎已不再适用。基于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当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长遭遇瓶颈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埃森哲的报告《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潜力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上升1.6个百分点,并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27%。具体而言,人工智能不仅能使农业种植更加精细化、产量和效率大大提升;也将显著降低制造业的用人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
二是智能经济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智能经济在宏观层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智能经济能与中国目前大力施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推进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加快产业间整合速度与能力,并改善了企业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和组织管理手段,为智能经济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人工智能基于数据信息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从而总结规律以未来发展变化趋势,以高效地完成供给侧结构性转变。另一方面,智能经济在行业层面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激发大量创新并触发链式反应,从产业层面看,这就是产业升级。
三是智能经济推进构建中国普惠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的核心不仅在于智能制造,还在于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构成的智能化城市建设。首先,在智能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拥堵的智能交通系统正在建立,北京和广州等地均开始了试点推行。其次,在智能公共服务方面,智能客户服务系统、数字及智能图书馆和智能环境监测系统都将改善人们的生活。最后,人工智能也使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并推进普惠金融的实施。
四是智能经济有助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在过去的三次产业革命中,中国均没能及时参与到全球进程中,以至于在诸多方面落后于欧美国家几十年。而这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将以其拥有的独有的大数据基础优势,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关于这一点,从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于2017年6月28日至6月30日在天津举行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且中国有隐隐超过的趋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未来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可能性。
【对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智能软硬件。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智能机器人。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智能运载工具。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物联网基础器件。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等关键器件。
二、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物流。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智能家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三、大力发展智能企业。
大规模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形成制造与服务、金融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扩大智能产品供给。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推广应用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开源硬件工厂、开源软件平台,形成集聚各类资源的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各领域应用。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结合各地区基础和优势,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相关产业布局。鼓励地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组织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依托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地区,搭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创新平台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