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火热,带动了很多的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想要去玩儿好这个行业,总是觉得这个行业的钱貌似很好赚,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到底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玩儿好呢?
首先我想表明下态度:这个行业的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赚。如果你是一个三无卖家,没资金、没供应链,也没有行业经验,那你想要去把这个行业真正的玩儿好,难度是非常之高的。
不要相信那些鼓吹这个行业很赚钱的人,任何的一个行业都是会存在很多的坑和红线的,你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即使侥幸可以赚到,未来这个世界还是有100种以上的方法去收割你!
其实在电商行业,我们绕不开的就是四大要素:产品、运营、渠道以及供应链!每一个要素都是有自己的注意点的,哪个要素没有注意到,最后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很好。
在产品端,电商行业一定是产品为王。如果在产品端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最后你运营做的再好都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很多的亚马逊新手卖家觉得选品非常难呢?归根到底是自己脑袋里没有对于选品清晰的逻辑思维模型。
缺乏选品的逻辑思维模型,自己脑袋里没有评判系统,没有评判系统,自然搞不清楚什么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不能碰?
客单价低于10美金的产品,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客单价低于10美金,意味着你的产品利润的绝对值是非常低的。利润绝对值很低,意味着你的产品没有办法支撑站内CPC的高花费,因此也就注定了这样的产品很难成为爆款。
除此之外,低客单价的产品,一旦你运营时间长了之后,因为赚不到钱,就很容易失去信心。从而让自己进入恶性循环。甚至一旦产生冗余,清货的时候都能麻烦,白送可能都没人要,因为太便宜了!
对于一些季节性产品,比如说:泳衣,游泳圈等等,这类季节性非常强的产品发FBA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这边并不是说季节性产品完全不能碰,但是季节性产品一旦产生滞销,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积压的冗余库存,加上巨额的仓储费用,会直接压得你喘不过气。
一些类目垄断非常严重的产品线,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甚至对于一些巨头尚未介入,但是有可能会覆盖到的类目,我们自己去做的时候都要小心。对于类似的产品线,基本上市场份额都集中在头部的那几个卖家手中了,甚至包括亚马逊自营,对于剩余的一点点的市场份额,众多的卖家去争夺,压根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在做产品市场调研的时候,经常能够发现一些产品虽然销量很大,市场很ok,但是普遍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痛点。比如我们自己的运营团队之前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就开发过一款产品:假睫毛,这款产品的市场体量非常之大。
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户使用的时候,戴和卸都非常的麻烦,并且市面上没有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整体调研下来的市场评分都是在4 以下。这款产品我们当时运营团队刚开始推的时候,一天的出单量能做到接近200单,后面没有想到的是连续的差评和退货。
最后不仅仅链接权重下滑得非常明显,甚至给整个店铺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反馈。后续相关的产品线,我们都砍掉了!血淋淋的花钱买教训啊!
回到运营端上:
其实跨境电商行业的运营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复杂,最关键的在做之前我们要能够搞清楚平台的一些基础的规则以及玩儿法。
搞清楚平台允许你做哪些事情,不允许你做哪些事情?这样即使你赚不到很多的钱,也不至于亏的血本无归。
其实很多的运营细节点都是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的,大家都知道新品期黄金30天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的关键。为什么你不懂得在新品正式上架之前,就做好所有的运营准备工作呢?
一旦listing正式开始上架之后,其实你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提前做好的运营计划和运营方案,一步步的去执行就可以了啊!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复杂的呢?而对于大多数的新手卖家来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前面是最大的问题。
我见过一些新手卖家到货之后,什么都没准备,listing也没有写好,review也没有做好,QA也没有提前准备,图片也没拍,总之是什么都没有。然后光做这些基础的准备工作都花去了十五天左右的时间,还剩下一半你怎么看?review和QA一个都没有,神仙也推不起来啊!
在亚马逊链接正式上架之前,所有的运营准备工作必须要全部都做好,一旦正式上架的第一天就要全力投入运营。
在亚马逊卖家收款取款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回到渠道的选择上:
目前整个市面上的跨境电商渠道有非常多,亚马逊、ebay、wish、速卖通等等,我建议对于新手卖家来说,不要指望每个平台都能做好,也不要想着每个平台都能做,这个是不现实的!
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去做深耕就可以了!把一个平台真正的去做好,其实完全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平台的选择上,建议大家还是优先选择跨境电商行业的龙头老大-亚马逊,亚马逊是一个高客单价、高利润的平台,更利于我们实现品牌出海。
最后说到供应链:
对于现有的亚马逊行业的创业者来说,要学会积累自己的供应链资源,作为产品开发一定要多去跑跑工厂。
当自己的供应链资源足够的强大的时候,再结合市场给我们的反馈,我们就有可能能在产品端做出一些差异化或者是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