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行业经过几年爆发式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成熟期,并且出现马太效应,也就是两极分化现象,强得越来越强,弱得也渐渐落后。
产业链上中下游怎么划分
上中下游3个环节组成了短视频行业产业链,分别是上游内容生产端,中游负责内容整合分发,绝大多数都处在行业下游,也就是普通用户。
1.上游内容生产端,主要有三种内容制作模式。UGC,用户生成内容,也就是用户原创内容,这部分的用户群体最多;还有PGC,专业生产内容,这应该很好理解;以及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可以看成是前两种结合的一种内容生产模式。
这三种模式互相补充和促进。推动了内容创意和创新的产生。因为短视频的创作,还催生了很多衍生产品,比如各种拍摄器材,配音软件,诸如“提词器”等等手机提词器软件。
2.短视频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是各大短视频应用APP平台。APP主要类型有娱乐类、生活类、社交类、摄影类四大类型。
短视频行业APP上线数量最多是在2016年至2017年左右。老产品势头不减,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主要代表当然是某音、某手了。
内容依旧是用户选择平台时最关注的要素,用户关注重点是内容质量和内容多样性,其次追求平台的口碑的体验舒适性。
因而位于产业链中游的短视频平台,与上游的内容生产端进行合作建立良好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机制,是重中之重,以多样化的优质内容,吸引下游的庞大用户群体。
3.下游,也就是普通用户,消费者。从年龄上来看,年轻人群用户偏多,但已经彻底渗透到中老年人群中。
比如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很多都用上智能手机,受到网络和年轻人的影响,也喜欢抱着手机刷视频。城市分布上看,一二线城市的逐渐饱和,让短视频用户向三四五线城市渗透。
短视频行业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受到资本和用户的青睐,受到每一个地区,每一类人群的喜爱呢?
主要还是因为短视频本身的特点:创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碎片化娱乐已经精准的算法推荐方式,这几个特点,使得这一娱乐形式,适合大众参与短视频行业产业链每一个环节。
短视频使用场景碎片化,与使用时长高度吻合。短视频用户使用场景主要在睡觉前、上下班地铁公交上、下班后的休息时间、还有睡觉前。
在使用时长上,短视频用户主要偏好0到1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30分钟以上长时间使用的用户占比不到两成。
刷视频也成为了碎片化时间里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走在路上都能看到不少拿着手机刷某音的,眼睛看屏幕,余光看路,真是太沉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