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专项行动继续发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显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今年以来,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部分重点群体求职难度加大。稳就业已成为当下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图片[1]-四大专项行动继续发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显现-赚在家创业号

创业走向大众、创新来自万众。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于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组织212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分别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4个专项行动。企业、高校示范基地结对,组织创业团队“揭榜”企业需求,举办创业就业“校企行”活动,组织创业导师辅导学生创业就业……危与机之下,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显现。

精益创业贵在创新

一个区域的发展,在一次次创新中蜕变。楼宇院坝、车间厂房、街头巷尾……在长春新区,创新随处可见。作为吉林省民营“双创”服务企业,位于长春新区的摆渡创新工场打造以风险收益共担共享为基础、零门槛零成本零压力创业为特点,探索出一条以“众创众扶”带动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服务模式。

“只要你有一个好创意或好点子,就可能换来一笔创业投资。”长春新区发改工信局局长梁森告诉本刊记者,摆渡创新工场构建了“风投+孵化”的服务模式,解决初创企业“起步难”的问题。比如白山本苜药业有限公司,经过创新工场的投资孵化,已从一个初创项目,变成了有300公顷绿色种植基地,集草药种植、研发、收购、加工、生产、连锁药房于一身的全产业链企业。

这是长春新区推动“双创”的缩影。梁森告诉本刊记者,长春新区紧紧抓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着力构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截至2021年末,全区双创载体达到144个,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约3000余户,全年带动各类群体就业3万余人。

3万余人实现就业的背后,与长春新区加强创新发展密不可分。梁森介绍,新区集聚了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建成光电子产业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双创载体达到144个。同时,紧密对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促进光学技术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各地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企业面临更大压力。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研究员曹佳告诉本刊记者,对于区域发展来说,在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稳岗降成本。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反复情况下的经营压力,对于一些以高技术发展为核心的高新区和高技术企业,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和技术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应用,抢抓先机实现转型升级,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位置。实行稳岗加扩岗型的岗位储备,稳定现有岗位的同时,储备下一阶段技术进步可能创造的岗位,为岗位储备人才。此外,要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合理规划用工安排,落实权益保障,降低员工流失率。”曹佳对本刊记者说。

打通校企就业通道势在必行

面向社会发布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超过2.3万个……这组数字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2022年度的岗位供给数。在推动校企行专项行动中,国家电网注重校企协作,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5家“双一流”大学分别成立联合研发机构,发起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同时,发挥出题者和组织平台作用,实施校企联合攻关项目350余项。此外,国家电网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国网双创云讲堂”等形式,举办了线上培训活动,今年1—4月份辅导大学生超过500人次。

目前,一年一度的就业季来临。最新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应届毕业生总数占新成长劳动力的70%左右。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6.7%已获得工作邀约,数据低于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加上疫情等因素,让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不过,从另一组数据来看,时下,中小微企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今年1—4月份,全国新设市场主体898.7万户,我国新设市场主体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正增长。

“目前从调研情况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要解决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打通校企就业通道势在必行。”曹佳对本刊记者说。

如何打通校企之间的就业通道,实现从“校门”到“厂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加大双创支持力度,推动校企深化合作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国家电网科技创新部处长李蒙告诉本刊记者,首先要把握好推动校企融通创新这个“关键点”,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企业需求牵引、组织平台作用,实施高质量的校企融通创新项目,协同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以创新促高校创业。同时,把握好促进成果孵化转化这个“着力点”,深化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方面的合作,努力推动高校创新成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转化应用、开花结果。此外,把握好服务高校创业就业这个“落脚点”,校企间加强优秀人才培养,通过技术合作、双创赛事、创业培训等方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储备更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企业加强校园招聘,深挖就业潜力,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

在曹佳看来,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比如职业技能型院校可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院校人才培养发展优势,从‘生源’端开始选才育才,组建‘订单班’,学校、企业、教师全方位、立体化用工协同,通过专业共建、送课到校、产学一体等多种方式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一站式’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的报告称,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的就业数量为5.99人。

在曹佳看来,《通知》的出台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为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方向性和风向标作用。

创业带动就业具有乘数效应,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往往能吸引带动大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从学校来说,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成为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校外+校内”两头抓,培育创新创业企业,积极动员入驻项目吸纳就业。据悉,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实验室等形式,实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挖掘、动员基地内部孵化企业,尽可能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目前平台型创业项目成效显著。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关键在于创业认知和就业质量。”曹佳告诉本刊记者。

具体来说,曹佳认为,所谓创业认知,指的是创业时代,认知是行为的老板,行为的不同让创业结果产生差异。因而要想创业成功,必须不断更新提升创业认知,不断反馈优化,这才有助于项目实现从思维到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才能认定为一项成功的优秀创业,带动充分就业。

同时,曹佳认为,就业质量是衡量创业载体带动就业的关键点。衡量就业质量的指标很多,如和谐的劳动关系、满意的收入、合理的工作时间、全方位的社保等。只有就业质量高的创业,才能可持续地吸纳就业,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摘自《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转载于:国家发展改革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