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行业现状分析(花卉市场竞争分析)

  近30年来,我国花卉产业走过了一条渐进、借鉴的发展之路。如今在市场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在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下,中国花卉产业正进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市场潜力巨大。这两年,中国花卉产业发生的变化与整个花卉消费市场的发育有很大关系。

图片[1]-花店行业现状分析(花卉市场竞争分析)-赚在家创业号

  花卉电商零售市场数据分析

  2022年花卉零售市场规模达1876.6亿元(见图1)。现阶段我国花卉主要消费场景为家庭消费、礼仪消费和节日消费。家庭消费如每周一花、盆栽小植物和阳台花园;礼仪消费如生日等各种纪念日、看望病人、婚庆、葬礼等消费用花;节日消费如情人节、七夕节、春节、三八节、5.20、劳动节等消费用花。

  城市越大,仪式感越强,接单量遍地开花。一二线城市接单量多且稳定,占花卉消费的60%左右。深圳、广东、北京、上海、成都接单量位列前5名,花店单日接单量最高达1982个。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虽然在花卉购买力上差距较大,但从往年的趋势中可以看出,小城市的消费量和需求量逐步上升,部分城市异军突起,市场不容小觑(见图2)。

  从客单价增速趋势来看,与去年相比客单价出现小幅增长,平均客单价为180元。虽然客单价近3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开始变缓。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精致的小花束、小提篮的转单量增多。同此可见,随着客户日渐年轻化,他们更偏爱精致、设计感强的作品,尤其是女性群体。因此花店业者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不要以为产品多、产品大就等于产品好。当然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花店老板要在订单上做好取舍。

  从七夕节花束占比来看,和往年一样,畅销产品依然是以玫瑰为主的传统花束,其次是抱抱桶和花篮。其中,红玫瑰、香槟玫瑰、粉玫瑰、紫玫瑰占比依次递减,玫瑰混搭花束大幅上涨。与以往不同的是,消费向差异化和个性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明显,消费者对于每个节日都送玫瑰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倦,满天星、向日葵等花束在七夕节中的占比上升。从订单来源渠道看,外卖团购、天猫京东、B2C网站位列前三甲,对花卉行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外卖团购订单出现大幅增长,订单量惊人。

  从消费性别占比来看,女性不仅是日常花卉的消费大军,在情人节这样的“男性舞台”上,也一举抢占C位。据淘宝数据显示,2018年,情人节花卉消费中70%为男性,而今年情人节花卉消费群中有60%是女性。没有恋人自己也能过节,女性悦己文化日渐昌盛。

  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喜欢提前预订花卉,一线及省会城市消费者则更加偏爱“同城配送”,享受“当天下单、当天送达”服务。据调查数据显示,南方城市消费者远远比北方城市更偏爱这项服务,订单量居于前5的城市皆为南方城市,例如上海、广州、杭州、深圳、苏州。

  全国花卉零售产销形势分析 | 2021全国花卉产销形势

  2021年花卉零售市场展望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绿色、时尚的生活方式,而未来花卉市场新的增长点有望聚焦在家庭花卉消费市场和“Z世代”(1995年至2000年后出生的人群)消费群体。

  “花店+自媒体”“花店+场景体验”“花店+沙龙”等成为花店拓展市场、增加客户黏性的有益方式。很多90后、00后花店从业者,深谙年轻消费者需求,利用自身对互联网的了解,通过抖音、小红书、b站等传播自己的审美、分享花艺作品、开展讲座,很好地促进了粉丝到消费者的转化。有的花店业者通过各种植物将花店打造成一个大花园,通过鲜花+餐饮+图书+花艺作品DIY等丰富的业态,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有的花店通过花艺沙龙的方式给门店进行引流,积极开拓企事业单位市场,将花艺沙龙的课程作为员工福利,积极与客户进行互动,大大提升了复购率,积累了粉丝。

  随着“互联网+花卉”的普及,传统花卉零售格局正在改变。预计未来线上花卉销售占比将超过线下花店,O2O、B2B和B2C等新兴的盈利业务和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广。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花卉产业上游的生产方式将会实现革新和发展,无土栽培的温控大棚生产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的辐射范围更大,市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更强,设施设备、生产物资、物流运输、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种业等配套更加完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