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崆峒区人社局因势利导,扶持一大批创业者,紧扣九大重点产业链,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在延链补链上找发力点,在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崆峒区白庙乡小秦村的海克亮是村上的养殖大户,今年46岁的他从事肉牛养殖已有6年了。他从小就和牛打交道,以前一直在做贩牛生意,几十年来,他切实感受到肉牛市场的巨大潜力。2016年,看到村里许多人有了新的致富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在了解到政府对牛产业的扶持政策后,就下定决心把养牛作为主业,贩牛作为副业,决心做大自己的牛产业。
当时大规模养牛的人比较少,青贮饲料成本低,周围也有闲地,土地流转手续简单,费用低,经营牛产业成本低、收益高,他对养牛充满信心。
养牛和贩牛毕竟还有很大不同,为了慎重起见,刚开始他投资较小,只养了十几头,牛棚就在自己家后院,饲料从自家地里解决。随着经验和资金逐渐积累,牛越养越多。2018年尝到甜头的他投资30多万元,在自家地里盖了现在的牛棚,并成立了清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备了铡草机等先进设备,生产规模扩大了,肉牛养殖走向了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路子。如今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常年牛存栏40多头、羊存栏80多只,每年盈利20多万元。乡政府服务到位,从严检疫防疫,他的牛羊未出现过病死等意外情况,从而使他获得了稳定收入。
通过海克亮等人的成功实践,肉牛产业已被确定为小秦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白水镇大陈村的刘涛涛是个90后,因家庭原因,他初中毕业后就步入社会自谋生路,辗转多地打工,遍尝辛酸。2018年,得知家乡大力扶持设施果蔬,建好的日光温室正在招引适宜种植的各类经济作物,他回乡认真考察后,决定自主创业在日光温室内栽植火龙果。说干就干,当年10月,他承包了白水镇打虎村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个日光温室。三年时间过去了,他从技术、管护到市场销售都取得了成功。由于这里距离平凉市区不远,在产果期的小半年时间,常有市区和周边居民前来采摘,他培育的火龙果,绿色无污染、味道爽口,令游客赞不绝口,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35万多元。
养殖、种植属于传统产业,而要提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像刘涛涛这样多动脑筋,用新品种、新理念、新模式去经营。
2月下旬,安国镇柯莱沃鲜切花示范基地的日光温室内,玫瑰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大部分花蕾已套上袋。据平凉施沃特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樊永强介绍,这里的气温较低,今年玫瑰花没赶上2月14日“情人节”前上市,但基地内总体经营形势还是乐观的。2021年,基地培育各类鲜花绿植18万株,销售鲜切花150万支,产值800多万元。
樊永强刚参加工作时在金川公司,干了3年后,他决定回老家平凉自主创业,2002年在峡门乡二沟村办厂生产有机肥,2017年将工厂迁移至安国镇土桥村继续生产,2018年走向设施农业,计划总投资1700万元,建成占地106亩的鲜切花基地。目前基地内种植发财树、幸福树、夏威夷等品种繁多的鲜花绿植,同时配套智能温控、通风、水肥一体化、保温棉被自动起降等智能化管控系统。
这个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2021年7月,公司被认定为崆峒区第一批“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人员32人常年务工,其中脱贫户20人。张福是安国村西街社人,今年已58岁,以前在建筑工地务工,公司成立时他就开始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活也不累,他干得很顺心,还将老伴和妹妹也叫过来在这里务工挣钱。徐跳琴是安国镇东沟村人,她家老人年龄大了,两个孩子还小,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很多事还得她操心,所以她在外面打工经常被家里的事牵绊。2020年11月,她来到基地务工,她坦言,相比在城里打工,这里离家近,而且每天面对花花草草,心情好,收入也不低。
平凉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上缴各类税费13亿多元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当地人员务工。公司现有职工480余人,其中397人为当地人员。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务工人员中有8人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39人成长为管理技术骨干,55人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工资待遇优厚,为职工足额缴纳“六险二金”,使他们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刘军是白水镇甘沟村人,2008年公司成立初期应聘为驾驶员,2011年提升为后勤主管,2020年调整为办公室行政主管,实现了一名农民工向公司白领的华丽转身。
产业链上创业忙
平凉日报记者 胥富春